欢迎来到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WHO会议]叶强副主任赴瑞士参加世界卫生组织“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规程制定研讨会”

发布时间:2006-08-11

  2006年6月2223日,菌种室副主任叶强应WHO邀请作为临时顾问专家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WHO总部召开的“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质量、安全性和效力规程制定研讨会”(WHO Informal Consultation on the Recommendations to Assure the Qua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erogroup A Mening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s )。

  一、会议基本情况

  WHO生物制品质量保证和安全处主任David Wood作为会议组织者致开幕词,欧盟公共卫生研究所生物制品标准部主任Dr. Doland Dobb elaer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了该为期二天的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中国、意大利、比利时、巴西、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德国、南非、俄罗斯、马里、加纳等国疫苗质量管理部门的专家23名(包括美国FDA/CBER细菌多糖实验室前任主任Dr. Carl Frasch 和现任主任Dr.Willie Vann,美国CDC的Dr. George Carlone和英国NIBSC细菌室的Dr. Ion Feavers等)、疫苗研发组织和疫苗生产单位(来自赛诺菲巴斯德、GSK以及印度血清所)的代表10名和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人员12名。

  二、会议的背景和目的

  在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非洲国家,由A群脑膜炎球菌所导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依然危害公众健康。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问世以及大规模免疫接种,对该疾病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多糖抗原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多糖疫苗对小年龄组婴儿的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多糖抗原和蛋白载体偶联后的结合疫苗则通过将抗原转变为T细胞依赖抗原,能增强免疫原性,并诱导出免疫记忆反应。

  第一个结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研制应用成功以后,人们陆续研制开发出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伤寒Vi多糖结合疫苗。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2002年WHO颁布《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规程》(TRS 924, 2002; TRS 926, 2004)的基础上制定《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规程》,以指导各国疫苗质量管理部门、国家质量检定实验室和疫苗研发生产单位能够在该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疫苗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评估各方面统一认识,以确保疫苗使用者能获取合格、安全有效的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

  三、会议的主要内容

  研讨会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就A群脑膜炎结合疫苗规程制定的背景情况做专题报告和讨论;第二部分内容是对会议召开前已经征求各参会专家意见修改后拟定的规程第四稿进行大会讨论修改。

  和以往制定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规程》(TRS 924, 2002; TRS 926, 2004) 相比,WHO目前在拟定疫苗规程时,更希望各国能采用国际认同的标准批准疫苗的上市;强调通过不同实验室比对建立国际参比品;鼓励和其他国际标准制定组织(例如WTO、ISO)进行互动;强调疫苗生产必须杜绝使用可能导致疯牛病的材料;强调采用WHO制定的规程对供应联合国采购的疫苗进行预认证。并指出WHO的立场是各国都能将脑膜炎球菌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程序。

  1、评估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时采用的标准品和参比品是研讨会讨论的一个重点。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在进行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临床前、批签发和临床研究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物质大多并未经过国际间协作标定。

  在疫苗临床前和批签发时要用到参比品的检测包括:

  1)动物免疫效力测定。由于常规批签发时并不作该项测定,而且不同产品需要采用不同参比品,因此专家们的意见是并不急需标定国际标准品;

  2)内毒素测定:目前采用第二次标定的国际标准品(94/580);

  3)鉴别实验:目前采用A群脑膜炎球菌特异性单抗(95/674)是由美国Dr.Zollinger所提供,来自于杂交瘤株2D7B5B5B2(注:我国采用脑膜炎球菌分群诊断血清国家标准品);

  4)另外游离多糖测定和抗原核磁共振测定时也可能需要参比品。

  疫苗临床研究评价时所采用的参比品包括:

  1)A群多糖抗原参比品(98 /722):用于ELISA的包被抗原和杀菌抗体测定时的抑制剂,其内毒素含量比较低(注:我国进行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临床研究时也采用该参比品,正在用其标定我国自己的多糖抗原参比品);

  2)血清群(A、C、W135 和Y)特异的参比血清。目前采用的参比品是CDC1992 (99/706),该参比品为14名接种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志愿者的混合血清,已确定总的IgG和各特异Ig型的量, 以?g/ml 表示。共制备了7升,1999年其中5升被送往NIBSC,分装为1 ml/管冻干,现在NIBSC还剩有3700管(注:我国已经制备了2097管来自16名志愿者的高免混和冻干血清,0.5ml/管,正在组织实验室采用CDC1992 作参比品进行标定),CDC1992正被大家逐渐接受为国际参比血清;

  3)此外甲基化的人血白蛋白还需要标准化。

  2、大会讨论的第二个重点是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理化特性测定及检定方法。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主要借鉴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理化测定方法。

  主要讨论的多糖理化测定方法包括:

  1)采用NMR(核磁共振,1 H 和31P)测定多糖分子、结构及纯度;

  2)采用NMR、MS、SEC(RI/MALLS)和IEC测定多糖分子大小以及活化程度;

  3)采用NMR、HPLC和游离多糖测定来确定多糖分子的完整性。

  主要讨论的分离方法有离子交换色谱。并强调了游离多糖测定对结合

  疫苗的检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应根据寡糖的大小、偶联工艺、载体蛋白种类选择游离多糖测定方法(SEC-HPLC、UF、HIC、SPE);包括采用毛细管电泳法(CZE)来确定多糖混合物的量。

  另外还讨论了采用蛋白载体的氨基酸分析、肽图谱、MS、IEF等分析方法。有专家也指出如果不测定游离蛋白含量而只测定总蛋白含量,实际意义受限。

  3、会议讨论的第三个重点是疫苗的临床评价问题。

  目前判定脑膜炎球菌疫苗的临床效力依旧是被称为“金标准”的杀菌抗体水平测定(杀菌力试验)。尽管会议上有专家报告说通过ELISA法测定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可以用来判定疫苗的免疫原性。会议鼓励加强对杀菌抗体水平和总IgG抗体水平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并鼓励研究探讨其它功能抗体水平测定方法(如:亲和抗体测定)的建立和应用。

  会议讨论了杀菌抗体测定时采用不同来源补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尽管有报道称采用家兔血清补体进行杀菌抗体测定比采用人血清补体所获得的杀菌抗体更高,可能不能真实反映疫苗接种人体后的免疫效果,但大家认为由于采用人血清补体难度很大,主要的难点是难以获取合格的血清(人血清基线特异抗体水平较高),因此目前采用家兔血清补体进行杀菌抗体测定依旧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和2002年制定、2004年修订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规程》相比,此次《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规程》中增加了许多GMP的要求,并且为了适应将来疫苗实行批签发而为各国疫苗质量管理部门准备了批签发文件模板。

  由于该疫苗将来可能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规程对该疫苗在联合疫苗中的应用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会议听取了由A群脑膜炎球菌所导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报告、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研制开发概况(包括印度科学家为发展中国家研制生产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汇报)。“脑膜炎疫苗研究项目”(Meningitis Vaccine Project)的负责人也汇报项目的进展和降低结合疫苗的研发成本的理念。

  来自加拿大的伦理学家Dr. Janice Graham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她所关注的主要是一项WHO规程是如何诞生的。此外她关注会议由说英语的美国人主导以及疫苗成本等问题。

  四、收获和体会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WHO在制定和修订脑膜炎球菌疫苗时,第一次听取来自中国的意见。并且在会议召开前,即征求我国对该规程的书面意见,并按照所提的建议对规程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不仅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与我国目前长住WHO的官员专业素质较高,工作成就获得WHO认可有关。

  通过积极参加WHO的标准制定会议,不仅将中国疫苗质量管理部门在保证相关疫苗的质量、安全和有效各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介绍给世界。也通过了解相关产品的国际最新发展趋势,确保我国相关疫苗生产、质控和临床研究各方面完全符合国际标准,为将来我国相关疫苗产品被WHO采购和出口奠定基础。

  我国有多个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产品已经完成临床研究,及时将其结果总结在国际会议上交流或发表到国际杂志上将有助于国际上对中国相关疫苗研发工作的了解,有助于世界理解和分享新中国几十年来成功控制由A群脑膜炎球菌所致疾病的暴发流行的经验。

  通过和与会专家建立联系,有助于中检所将来在相关疫苗的标准品研制、质控方法改进等方面与FDA和NIBSC作进一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