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李凤祥处长、叶强副主任赴中国台湾省参加海峡两岸生物科技智慧财产权及微生物资源保护研讨会

发布时间:2006-08-11

  应中国台湾省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的邀请,我所生检处李凤祥处长和菌种室叶强副主任于2006年6月3日-6月13日赴中国台湾省参加了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组团的“海峡两岸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和微生物资源保护研讨会”。参加两岸研讨会的中国大陆代表包括国家科技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农业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北京中资律师事务所和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等单位的20名代表。研讨会就两岸间生物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审查、传统中草药保护以及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研讨会在中国台湾大学国际会议厅(台北市)举行,此次研讨会受到了中国台湾经济部的高度重视,中国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蔡练生局长和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刘延英所长到会致词,而大陆方面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代表全体赴台参会人员致词。

  来自中国台湾知识产权和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各专业的与会代表将208座的会议厅挤的座无虚席,6月5-6日两天重点研讨生物科技知识产权的内容,报告会采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三方代表交替报告形式。大陆代表先后报告了中国大陆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之审查、中国专利培养物保藏现状与展望、中国大陆生物种质资源现状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及传统中草药的知识产权等讲演。中国台湾代表陆续报告了生物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之新兴议题、由胚胎干细胞谈新兴生物科技审查、专利寄存机构对生物知识产权发展的应对措施、动植物之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中草药之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自美国的两位华裔学者钟顺昌博士、孔王紫博士分别报告了知识产权对生物资源之影响和美国动植物之知识产权保护。

  在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大陆首先由科技部曹一化司长介绍了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建设的意义、工作进展和展望。随后大陆学者先后介绍了中国微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农业、工业、林业、兽医、医学和普通微生物资源的保藏与利用,其中包括我所菌种室叶强副主任就中国大陆医学微生物资源保护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所进行的大会专题讲演,重点回顾了国家1953年在检定所创建菌毒种保藏库,几十年来以汤一凡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微生物学家对我国医学微生物资源保藏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以及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几代人通过不懈努力,使我国医学微生物保藏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传染病的防治、诊断、医学教学、科研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所做的贡献,并介绍了面对未来,我们在进一步开拓中国医学微生物资源保藏事业方面的举措和设想(演讲稿由李凤祥处长和叶强副主任共同准备,将呈交上级部门备查)。中国台湾代表报告了中国台湾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及咨询网的整合、后基因体时代的生物资源中心、中国台湾海洋微生物资源之探讨以及中国台湾温泉微生物资源之探讨等报告。

  除了演讲外,两岸学者还在生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微生物收集、整合、数据库的整理、保藏设施、转运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双方受益匪浅。

  2006年6月8日代表团参观了中国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该所于1965年秋成立,为中国台湾食品科技最为完整,集研究、开发与专利保藏为一体的研究所。1982年成立菌种保藏及研究中心。该所现有353名职工,其中博士生41人、硕士生167人、学士81人、专科40人和其他24人,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占82%左右。其资源保藏研究中心工作区面积为16800平方米,为7层大楼,具有各种先进的保藏设施和设备,例如:采用全自动化设施将液氮通过管道通向液氮罐和保藏箱,-70低温冰箱全部为进口装备,具有除湿、散热和温度记录远程监控等设施。该资源保藏研究中心还设有菌种保藏、细胞、基因、真菌和资源统计研究实验室,在菌种保藏、干细胞、红曲霉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其生物资源保存业务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认证。参观期间,双方在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2006年6月8日参观了位于“中国台湾硅谷”新竹工业园区的“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参观了其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该研究院为园区的育成机构(孵化中心),现有6000余名职工,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000多人、硕士生1000多名、学士学位的1000多人,在电子、医学设备、医药、纳米技术、食品、芯片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出的成果转让给企业进行工业化生产,促进科学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进程,该育成中心注重产权的保护,每天有5项专利申请。其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每年的研究经费约2.5亿人民币,主要研究领域有经皮吸收贴片、抗癌药物、用于感染性疾病检测的生物芯片、中草药的科学化制作技术以及超声医疗设备等。双方对感兴趣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随后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台湾卫生研究院”,该院于2005年落成,占地32公顷,环境优美,植被丰富,由多个建筑物组成,总耗资70亿新台币(相当于17.5亿人民币),该院共有研究人员553人,设有食品、药品、生物制品及重组产品的实验室,可进行药理、药效及毒理的工作,协助政府制定法规性文件,另外建有两个cGMP车间生产抗毒血清和毒素类产品,目前亦正在研制禽流感疫苗。该院技术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和设施一流,实验仪器先进。

  代表团还访问了位于台中市的“中国台湾中兴大学”的育成中心(孵化器),该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其育成中心在中国台湾各大学育成中心成绩排名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其宗旨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和设施、仪器和环境资源,吸引企业的项目和人才到学校完成研究,然后由企业再行放大生产,这种方式为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

  代表团在几天的学术交流中得到了中国台湾经济部、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的热情接待,通过两岸学者的广泛交流和讨论,增进了学术间思路的拓宽,双方都受益。双方达成初步共识,第三次海峡两岸自然科技资源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

  其它一些主要感受和体会包括:

  1)中国台湾的生物资源保藏研究中心自从1982年成立以后,采用政府资助、企业化管理,根据产业、科研需要确定保藏工作的重点,发展速度非常快,资源增量迅速。其管理经验,如:各主要服务项目通过ISO9001论证,值得中国微生物资源保存同行借鉴。

  2)中国台湾的生物资源保藏研究中心除了向中国台湾地区用户提供库藏菌毒种、细胞株等资源外,还办理委托代购国外菌毒种、细胞株业务;而目前我所从国外引进医学菌(毒)种、细胞株的通道还不够畅通,一个原因是我所目前还没有美元帐户,而借助有美元帐户的公司代购时又无法从国外菌种保藏机构及时购得某些病原微生物;另外一些原因是报关、审批手续复杂,有待进一步与相关部门沟通。

  3)通过实地参观数十间中国台湾生物资源保藏研究中心、中国台湾卫生研究院、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的菌毒种、细胞库、菌毒种制备实验室(包括P3实验室)、细胞操作P2实验室、蛋白质质谱分析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对现代菌毒种、细胞保藏设施、设备和实验室的布局、仪器设备的配置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例如:中国台湾生物资源保藏研究中心的室外大型液氮罐,其液氮通过管道全自动直接输送到室内储藏细胞的液氮储存罐;其-80℃冰箱在出现断电事故时可以自动输入液氮控温,并配备自备发电机发电;在384孔板上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可高通量同时检测数百个标本;实验室均有设备夹层,以利于设备维修保养;各楼间均有通道连接等等。

  4)从中国台湾生物资源保藏研究中心带回了其所保藏的细胞、菌种目录和其它一些相关资料。